來源:媒后臺(微信公眾號)
“想做明清文獻,能否不費體力?”
2019年12月17日,山東大學歷史學系邱偉云老師、清華大學寫作與溝通教學中心嚴程老師共同來到北京大學地學樓,進行了講座《數字人文視野下的文學研究》。
邱偉云老師畢業(yè)于臺灣政治大學,在政大的歷史與思想人文實驗室進行有多年的數字人文研究,致力于中國近代思想史、晚清報刊、圖像與視覺文化研究、觀念史和概念史研究、數字人文學等。在回憶為何要做數字人文研究時,邱老師提到了從小接觸電子游戲的經歷,他認為數字人文研究的推進方式和電子游戲的核心機制一樣,都是“接受任務、解決難題”。
嚴程老師則有著另一條打開數字人文大門的路徑。曾經做文獻的她提起了本專業(yè)的一句戲謔之詞:“先秦靠腦力,明清靠體力。”在面對文本量巨大、人數以三千計、沒有大家卻實實在在影響過某個地區(qū)與時代的清代閨秀詩人集群時,轉向數字人文幾乎是她的第一反應。對她來說,做數字人文,一樣是在“做時代的史,看時代的人,這關乎一個時代的精神。”
數字人文是借助數位科技方能進行的人文研究
什么是數字人文?為什么——尤其身為人文學者,為什么了解數字人文?這是兩位老師在講座中試圖重點為大家厘清的兩個問題。
圍繞第一個問題,邱偉云老師回溯了數字人文的歷史,從其前身種種形態(tài),到此概念正式提出,直至今時今日的各類研究,均有涉及。在這條脈絡中,邱老師提倡數字人文應該為人文研究帶來飛躍而非僅是小規(guī)模的改善,它不應當是數字和人文簡單粗暴的直接相加,而應當是“借助數位科技方能進行的人文研究”。在這里,數字與人文兩者都有著自己的不可替代性。
數字人文項目和傳統(tǒng)學術項目的運行模式也截然不同。邱老師向大家介紹了Q.M.T.A合作流程,講述了他在進行數字人文研究過程中的許多趣事,而數字人文可循環(huán)、可累加、從而更具生命力的特性也由此窺見一斑。
圍繞第二個問題,邱老師則主要講述了新文科建設、數字人文視野下的文學性等概念。
“不能輕思想重制作,拒絕輕創(chuàng)作重編碼”
當數字人文與文學研究并置時,它們會催生出什么樣的可能?
邱偉云老師與嚴程老師選取了GIS、資料庫、Data Mining、社會網絡、Text Mining這五個維度,結合已有成果做出簡介。在Text Mining部分,則更細致到了技術層面,對字頻分析、意象分析、詞匯探測、語義網絡分析、字向量分析、多維情緒分析等的原理和應用,均作了簡要介紹。
在對諸多案例展開分析之后,一個舉足輕重的問題浮出了水面:在進行數字人文研究時,研究者們應該以什么為導向?我們應當從技術工具出發(fā),還是從人文思想出發(fā)?邱、嚴二位老師給出的答案是,理想狀態(tài)下的數字人文,“不能輕思想重制作,拒絕輕創(chuàng)作重編碼”。
新方法與網絡文學,先行人與未來學者
對于數字人文和網絡文學,嚴程老師從網絡文學的數字形態(tài)及其巨大體量考慮,認為兩者之間存在天然的契合點。邱偉云老師亦從自己已有的視野出發(fā),為網絡文學的數字人文研究做出了暢想。
數字人文與網絡文學研究兩者間頗多可以互相觀照之處,這場圍繞著新方法和新對象的講座也顯露出更為明顯的互動特征。關于主導思路,網絡文學秋季課堂的數字人文自學小組提出了數字人文作為“器”和“底層邏輯”的不同。關于研究對象,同學們則分享了包括電子游戲、人物報導、受眾反饋、女頻網文主題、民間文學母題、電影電視劇在內的眾多設想,這背后正隱藏著大家的興趣點和迫切想要解決的問題。
演講結束之后,講座主持人邵燕君老師也從自身的網絡文學研究經驗,指出了當下可行的網絡文學數字人文研究方向。無論對先行人,還是對“未來學者”,數字人文和網絡文學都展現出巨大的探索空間和學術潛力。
您的位置: